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5-05-04 17:15:03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六篇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商不变的性质。会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应用。

2、经历提出猜测,验证猜测,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知识的发现与应用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并应用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一项很厉害的变化本领,叫 ?(变)但他不管怎么变,他还是?(不变)数学中也有许多变与不变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2、故事感悟

花果山上有许多小猴子,其中有一只叫桃桃,特别爱吃桃子,一次孙悟空分桃子,分给桃子6只,要他平均3天吃完。可桃桃觉得分到的桃子太少了,就对孙悟空说:“大王,你分给我的桃子太少了,能不能多给一些?”孙悟空想:桃桃真贪吃,我得治治他,孙悟空眼睛一转说:“好吧!那我就给你12只桃子,但要分6天吃完,你同意吗?”桃桃还觉得太少,又说“再多点,再多点。”孙悟空马上说:“那就给你36只桃子,但要分18天吃完,怎么样?”桃桃一听能拿到这么多的桃子,便高高兴兴地走了。这时孙悟空却哈哈大笑。

孙悟空在笑谁?

板书:6÷3=2(只)

12÷6=2(只)

36÷18=2(只)

3、你想知道孙悟空的话中间包含了怎样的知识吗?

4、观察算式。这里面有没有包含着变与不变的知识呢?(商不变,被除数除数同时在变 )

二、猜测、探究

1、观察讨论,商不变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

2、交流并板书:1、扩大相同的倍数2、缩小相同的倍数3、加上相同的数4、减去相同的数。

3、出示作业纸,同桌合作探究

4、交流汇报:猜测1、2是正确的,3、4是错误的。

用自己的话说说商不变的原因。(板书)

(随便写一个算式验证)同时乘以或除以时,哪个数不能选择?(0除外)

5、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1)书上为什么加上了“在除法里”?

(2)书上给这条规律起了什么名字?(完善课题)

(3)你认为这条规律中哪几个字是最关键的?

6、尝试

1、判断 350÷50=(350÷10)÷(50÷10) ( )

75÷25=(75×4)÷(25×4) ( )

900÷18=(900÷9)÷18 ( )

480÷120=(480×3)÷(120×3) ( )

180÷15=(180÷3)÷(15÷5) ( )

56×8=(56÷4)×(8÷4) ( )

2、填一填

÷40=(×4)÷(40×□)

=(○□)÷(40÷5)

=(×7)÷(□○□)

=□÷80

=□÷□

三、应用

1、示24000÷6000,你有什么新想法?(竖式上怎么表示?)(板书)

100个0 100个0

2、与计算机比速度:36000…000÷6000…000=

3、赛一赛

4800÷600○48÷6 35000÷5000

700÷90000 4500÷50

4、挑战

0÷125

四 :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⑴使同学认识圆环,掌握圆环的特征,掌握计算圆环的面积的方法。

⑵通过操作、探索、发现、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同学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⑶通过学习,提高同学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会从数学角度认识世界、解释生活,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说圆环。

⑴剪圆环活动。

出示一个同心圆环;

让同学用一张白纸剪出同样的一个圆环。

⑵说剪圆环的过程。

让同学介绍剪出圆环的过程,体验大圆中剪掉一个小圆的过程,感受圆环的大小就是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

二、算圆环。

1、教学例10

出示例10和图。

师问: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要计算它的面积,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

同学汇报和交流方法。

同学自主尝试练习。

交流解答过程。

同学交流(同学作品放在视频投影仪上向全班介绍):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大圆面积-小圆面积;圆环面积的计算步骤,可先算大圆面积,再算小圆面积,最后用减法算圆环面积;全班介绍,教师板书解答的全过程。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和图形,理解题意。

同学独立计算。

交流解题方法,注意提醒同学半圆的面积必需把整圆的面积除以2。

3、教学“练一练”

考虑:

(1)求涂色局部的面积,需要计算哪些基本图形的`面积?

(2)计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分别需要哪些条件?

(3)第一个图形,两个基本图形有什么练习?第二个图形呢?

(4)同学独立完成,并全班交流。 反馈时,注意加法求组合图形面积和减法求组合图形的不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先说说每个组合需要丈量途中哪些线段的长度?再让同学独立完成。

完成后展示同学作业 ,并交流方法。

2、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

同学根据图形作出直观的判断,并说说直观判断的方法。

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学通过计算检验所作出的判读。

3、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

(1)观察图,理解题意。

(2)指导分析。

4、完成练习十九第9题。

师问:你能估计出每种花卉分别所占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吗?指导用画出辅导线的方法,来估计每种花卉所占圆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同学独立计算每种花卉的种植面积。

完成后交方法。

四、阅读“你知道吗?,并算一算。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缓刑的面积可以怎样求?在计 ……此处隐藏2097个字……生自己去发现数学问题,并把教材情景图上的问题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教学例1(加法的验算)

教师让学生根据刚才自己提出的问题,独立计算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师面批学生答案,个别学生应给予指点,课件出示:

讲解之前先处理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问题。

师问: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你们计算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呢?怎样才能对它进行验算呢?

我们先讨论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师点评。

师:这些小朋友想出了哪些验算的方法?哪些是我们想到的?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点击课件:出现验算的方法。

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加法验算的方法。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1)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

(2)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

(3)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如果学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应当肯定。)

师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根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理解利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

3、教学例2(减法的验算)

师:这时东东的妈妈说了,(点课件),出示: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东东说:应找回13元。

师这时出现画外音: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谁能帮助东东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

师: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

【设计意图】 问学生找的题对不对,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同时引入减法验算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思考。

4、学生小组讨论:

师巡视指导,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学生汇报减法的验算方法。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减法的验算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之后师总结验算方法并归纳:

(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

(2)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师边讲边点课件演示给学生看减法验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 (1)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性,体验验算方法的多样化。由于学生在学习加法验算时已经了解了如何进行验算,这里应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关系,提出验算的方法。师总结验算方法,让更规范的语言归纳减法验算的方法。(2)把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分为两部分来进行,由加法的验算过渡到减的验算,削减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体验出加减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掌握验算方法。

三、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大家帮东东把问题解决了,那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呢?

生谈收获,之后师总结:

验算加法:1)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相同。

2)用和减一个加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

验算减法:1)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

2)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师:同学们,以后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一定要养成认真检验的好习惯,在做加减法的题目时,一定要养成验算的习惯。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利用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进行验算。

四、总结本节内容并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30到31页7——9题。

师提要求:认真独立完成,书写认真规范。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第86、87页例2,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连续比较是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初步掌握用综合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学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头提问题:

(1)面粉28千克,大米比面粉少5千克,?

(2)班级图书柜里有科技书20本,故事书是科技书的2倍,?

学生根据题的问题,口答算式。

2、教学准备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这是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3)先要提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提柏树多少棵?

(4)第一个问题怎样求?第二个问题呢?

3、引入新课

如果去掉刚才提的问题,你会解答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①学生读题

②说说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③根据条件画线段图。

15棵

松树

6课

柏树

8棵

杨树

④求杨树有多少棵?就是求线段图上的哪一段?你会算吗?

⑤学生尝试解答

⑥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5+6=21求的'是什么?

21+8=29求的是什么?

⑦同桌互相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⑧小结:这里的三个条件是连续比多少的,解答问题时,可以根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再根据求出的结果和第3个条件求出题目的结果。

2、教学“想一想”

(1)把第一个条件改为

①柏树比松树少6棵

②柏树的棵数是松树的2倍

(2)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时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一比

讨论:

(1)这三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这三道题为什么都要先算柏树的棵数?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1)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2)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十九第1题

⑴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

⑵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四、作业:

练习十九2、3、4、5题。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